讓事情簡化(至少在第一時間)

當我們習慣想太多,便會看見生活中並非真實存在的問題,或至少這些問題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有時我們心情不佳的理由其實再單純不過。有可能是生理期,可能是睡眠不足或喝了太多酒,也可能是節食造成的,或是一件平常不會發生的獨立事件,卻仍然讓妳的心情惡劣──例如妳的老闆不停地抱怨或是小孩考試不及格。但是我們不去了解能解釋我們心情的單純原因,反而將焦點放在生命中的大事,結果造成更多重大又複雜的原因閃進腦海──婚姻觸礁、事業失敗、心靈貧乏。

當妳心情不佳卻想不出任何特別明顯理由,請先考量最單純的原因。有喝酒嗎?會不會是餓了或者只是累了?生理期到了?倘若有可能是這些原因,那麼妳必須特別小心,別讓思緒失控漫延。妳可能只需要打個盹,吃點東西,或讓自己忙碌,避免陷入想太多的狀態。當妳回過頭時,真正的問題仍然存在,但是被想太多所臆測出來的問題會消失,或者至少比起之前輕微許多。

停止自我比較

我們都會有拿自己和他人比較的傾向。很早以前我們就被灌輸社會條件比較的觀念。家長們都會公然比較,說自己的哪個小孩和誰比起來比較聰明,比較有運動細胞或比較外向。剛開始上小學,考試成績可能只是以畫「常態分布曲線」來表示,因此我們的成績只有在與其他孩子的成績相比時才有意義。就讀高中、大學和職業學校時,有許多機會──例如獎學金、進入明星學校、大學代表隊的席次──必須憑著我們的成績優於其他學生才能獲得。我們會傾向去了解自己與其他人在很多方面的比較排行──我們的薪水狀況、在公司內部的表現狀況、作為網球選手的競爭力狀況。

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宋雅利物伯摩斯基所進行的一項有趣的新研究顯示,快樂和不快樂的人所使用的社會條件比較方法具有根本性的差異。

不快樂的人經常熱衷社會條件的比較。他們比較關切自己與他人的比較結果,比較擔心自己的成績,而且他們的心情常會受到比較結果的影響。對感到不快樂的想太多的人來說,他們和別人做比較後所獲得的結果,甚至比他們真正的表現如何更重要。

舉例來說,宋雅讓一些大學生設法解答困難的謎題,接著對這些學生說,他們個人在這項實驗中的表現如何,以及其中一名學生的表現如何。當不快樂學生的表現被評為「優秀」,而另一位學生的表現被評為「更優秀」,不快樂學生的看法是,這個結果比他們的表現被評定為不好,但另外的學生被評為更不好,更讓他們覺得「不快樂」。換句話說,不快樂的學生對自己的觀點,取決於他們和其他學生相比較的結果,而不是他們真正的成績表現。

另一方面,快樂的人大多不在乎社會條件的比較資訊。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反而是依據穩定性較高的內在標準。倘若他們符合自己的內在標準,就會感到快樂,倘若沒有,他們會不太快樂,但是他們若不是採取行動讓自己好過些,就是會在將來的表現上去改進。

此處的寓意顯然是要妳避免和他人比較。要做到這點有時很困難,特別是一向以來我們所受到的訓練是凡事要爭個高下。有權擁有感會讓社會條件的比較加重──假如別人擁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或是獲得比我們更好的待遇,有權擁有的迷思便會讓我們想太多,思考為什麼我們無法得到我們應得的東西。倘若我們居住在價值觀空虛的社會,要辨識出內在的標準就會有困難,而且在與現代社會的標準比較時,我們的自我判斷也會較為脆落。

假如妳發現自己會一直想著與他人比較的結果,先往後退一步,接著問自己:「這真的重要嗎?我需要在意嗎?倘若別人擁有我沒有的東西,那又怎樣?──我對我所擁有的感到滿足嗎?我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別再等待被拯救

我們在一堆電影中都看得到漂亮女子身陷危險,例如即將被恐龍吞入腹中,或是遭到壞蛋攻擊,或是孤單地過著悲慘的生活,這時帥氣的男主角會及時出現拯救她。這是很棒的夢幻電影題材,然而現實生活中卻不常出現。

有太多的女性同時等待被拯救。如今我們不再有機會和恐龍打照面,也期望自己別成為銀行搶匪的人質。有些女性落入壞男人的手中──會打她們的老公或男友,而當她們必須獨自撫養小孩,需要接受教育和找份好工作時,這個社會系統卻無法滿足她們。有些女性則覺得一些看不見的力量讓她們陷入困境──厭倦感和平凡感、對過去的選擇後悔、掛念事情如何變得更好,於是開始想太多、沉思、煩惱,一心想著:「但願……

但願我能減重幾磅,然後找到男朋友。但願我能找到好的工作,那我會很高興。但願我可以遇到好男人……但願電話響起……

等待自己從不快樂中被拯救出來,最後肯定只會讓妳不快樂的時間延長。基本上妳有兩個選擇:學習喜歡現狀或是改變現狀。假如妳是處於被壓迫的情況──特別是感情暴力──改變現狀是非常必要的。妳或許需要協助,例如可以讓妳獲得安全感,和告訴妳妳有權選擇過新生活的社工或是女律師。但是假如妳有求助的管道,請別只是等待被拯救。

假如妳的情況不是太悲慘,可能會有相當多的選擇,而學習喜歡妳目前所處的現狀,或許會一種最為成熟的選擇。我們習慣依賴權宜之計,總是輕易相信環境的快速轉變,新工作、新情人、再次懷孕等等。但是權衡這些改變所付出的代價及潛在的收益,並且確實了解改變是否真是最佳選擇,這些是十分重要的。也許,設法對妳目前所擁有的感到滿足,或循序漸進進行改變,而不是做出重大的改變。

如果妳覺得工作十分無趣,與其下定決心離職,倒不如想些可以讓工作變得更具挑戰性的方法。

如果妳對情人感到厭煩,與其去尋找新情人,倒不如檢視妳在這段感情中的表現,想想妳是否有辦法讓這段感情變得比較有樂趣。

倘若妳對家庭生活不滿意,與其相信再生個小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倒不如嘗試一些可以將家人緊密繫在一起的新習慣和活動,讓家人之間的感情更深厚。

倘若改變環境才能改善妳的生活,妳就必須做出改變。接下來我會列出幾項策略協助妳開始進行改變。

讓想法湧出

當妳手邊有必須解決的具體問題,妳可以運用老掉牙的腦力激盪法來想出解決方法。與其想出克服問題的方法,接下來馬上進行研究和分析,最後確定方法不可行,還不如先讓想法湧出,妳可以把它寫下來、打進電腦、告訴朋友、或是錄下來,讓笨點子和好點子盡情湧出是很棒的。接著妳可以再回過頭評估每項解決方法的優缺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紜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