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家庭問題:對父母和兄弟姊妹想太多

我們的父母和兄弟姊妹能夠喚起存在於我們心中的強烈情感。他們是我們的自我定義的一部分,在我們過去的歷史中有很長的一部分都和他們有關。

他們十分清楚我們的弱點,反之亦然。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持續與他們重新溝通彼此間的關係,經常得背負起相當困難的新角色。即使是簡單的溝通,例如由誰帶母親去看診,都可以挖出家人之間存在已久的衝突,導致天大的風波。這些衝突經常是想太多的來源。

有一些人不常與家人見面,這點讓他們陷入沉思:「我是否應該盡可能多去探視年邁的雙親?我是否剝奪我的孩子認識他們的祖父母、姑姑、伯父和堂兄妹的權利?當我的家人逐漸凋零,我會做何感想?」

這些想法能引導我們做出生命中的正面決定──例如多花點錢和時間拜訪家庭成員、打電話給他們。但是這些想法也可能急遽增加,轉變成想太多:「為何不是我的家人常來看我,反而老是期望我去看他們?我的兄弟姊妹彼此關係很緊密,但我永遠都被排除在外。我的家人當中有人真的關心過我和我的生活嗎?」

在近代有關有權擁有的迷思,其中的主題之一是我們的家人應為我們所能想到的童年時期的每個錯誤負起責任,而且缺乏「完美」的各種教養方式,也構成情感虐待。

有一些人的成長過程中,確實伴隨著施虐的雙親,要擺脫這些虐待所帶來的影響是很困難的。但是大部分人的父母親都有份差強人意或是還不錯的工作能撫養小孩。有些事情我們總會希望他們的做法有所不同──我們希望他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可以更敞開心胸,保護心少一點,給我們多一點自由。

有權擁有的價值觀慫恿我們將父母親所犯下的微不足道的「錯誤」視為我們之所以會在成年後遭遇重大的問題的起因。當我們搜尋童年的記憶,試著從中找出造成自己成年後具有某些個性弱點的理由時,這個價值觀導致我們開始胡思亂想。當我們的父母確實做得不好,或是對我們施暴,他們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錯誤,仍然會令我們陷入想太多的痛苦深淵,而在腦海中不停重覆播放著過去與他們對立時的憤怒畫面。

要成為一名成熟、滿足的成年人,關鍵部分在於承認我們的過去和家人的缺點,及從他們身上傳承的東西,我們必須決定哪些方面該捨棄,哪些方面又該接受。一昧否認妳的過去──例如,否認妳母親的酗酒對妳確實造成影響──那麼過去會以妳根本料想不到的方式影響妳。若妳想克服過去對妳造成的影響,那麼對過去仍然念念不忘便會束縛妳、阻礙妳對生活做出新選擇。

我們對自己的童年或是與父母親或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經常不會想太多,一直要等到某個危機出現,才會迫使我們陷入沉思。

各個生命歷程的想太多

當我們與家人的關係逐漸演進成我們的生命歷程時,我們對家人想太多的著眼點也隨之改變。在我們的青少年時期,我們可能會煩惱一些覺得他們很丟臉、該如何躲開他們、或是關於父母親或兄弟姊妹的問題。等我們年紀大了,像菲一樣,我們可能會對該如何履行對娘家、伴侶、小孩、以及事業的義務而想太多。

父母親在變老後,我們可能會開始擔心他們的健康,擔心若他們離開人世,我們會有何感受。終其一生我們都想去彌補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經犯下的陳年過錯,希望他們有所改變,擔心我們是否辜負了父母親的期望。

解決家庭煩惱的最佳治療方式是根據妳經歷過的特殊事件而定。本書前面提到過的策略,至少有四種在克服和家人有關的想太多情況方面特別有效。

一、接受妳對家人的感覺:和父母親以及兄弟姊妹相處時,會感到氣憤和挫折是稀鬆平常的,因為這些人比我們生命中的任何人都清楚該如何觸動我們的情緒開關。但是接下來我們會因為我們的氣憤或挫折而感到罪惡萬分,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應該愛我們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我們的家人會讓我們抓狂,而且我們有這種反應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為了讓自己得以重新掌控思想與感覺,接受這個事實經常是必經的過程。

二、原諒:但這並不表示妳必須相信家人加諸在妳身上的罪行是可以被接受的。倘若其中有任何罪行是萬分嚴重的──特別是倘若妳遭受家暴──妳能採取的最佳方法是讓報復心得以釋懷,繼續向前。倘若妳想改造妳的生命,釋懷是必須的。

三、降低對家人的期待:特別是妳希望他們按照妳想要的方式改變的期待。舉例來說,假如妳期待妳的母親能從原本含蓄和壓抑的態度中轉變成敞開心胸的愛妳,那麼每次當她沒有熱情招呼妳時,妳便會感到失望,而且可能會懷疑她是否真的愛妳。妳無法改變她的基本性格,但是妳能夠接受她天生就是如此,或是被教育成如今的模樣,那麼妳就可以改變妳想太多的程度。通常當我們改變看待父母親或是兄弟姊妹的態度時,就能打破維持家中每位成員行為的存在已久的家庭動態模式。

四、別走到那個地步:我們和家人間都會有爭議性的議題,倘若議題被公開提出,肯定會造成衝突。這些議題有可能是妳父親的政治觀點……。要避免發生這類的衝突,以及避免對這些衝突想太多的最佳策略是「別走到那個地步」。

通常,和父母親、兄弟、或是姊妹正面起衝突的結果,不太可能讓他們相信妳才是懂最多的。在許多議題上,我們必須接受家人看待世界的觀點和我們大相逕庭。避免觸及這些議題經常是克服想太多的最佳良藥,特別當這些議題並不是直接對我們造成影響,而且他們有權和我們抱持不同的看法。

菲所擁有的運用這些類似策略的能力,讓她克服了再三苦思與父母親之間以及與哥哥之間的問題,也讓她擁有清晰的頭腦,得以為父母推敲出合適的選擇。並非所有面臨和菲同樣情況的人都會做出和她一樣的決定。但是我們都可以從菲的故事中學到戰勝為家人想太多這個困擾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紜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