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朱芷君  攝影.陳德信

2008/12 康健雜誌 121期

過敏之頑強,不光是患者本人,連家屬都捲進長期抗戰。

首先是不斷看醫生確認是過敏,接下來四處奔波就醫,聽說哪裡有方法可治就往那裡去找希望。幸運的人,可以及早獲得控制,不然只好繼續尋覓良醫。

因此過敏兒家長最常討論的就是去哪看醫生?什麼醫生好?有人說看西醫效果快,也有人說中醫才能調體質..。

到底如何才能避開缺點、擷取中西醫優勢,達到最大的改善?

西醫立竿見影,症狀減除

在西醫領域,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都已有成熟的治療指引,包括診斷、用藥都有一定的準則。西藥的確能迅速緩解症狀,降低發作頻率,以氣喘來說,「在病理學上不敢說根治,但臨床可以控制到不用藥物,」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說,停藥後仍要繼續觀察,控制得當的話,八成以上小朋友到青春期後能達到沒有症狀。

要達到穩定階段,必須早期發現、積極治療,以下列出治療注意事項:

1.正確區別過敏和感冒  不少氣喘、過敏性鼻炎患者都是繞了一大圈才確定是過敏,白白吃了許多感冒藥。一般感冒就算不吃藥也會自然痊癒,症狀很少持續兩週以上,如果咳太久、噴嚏打不完,就應考量可能是過敏。

氣喘的特色→反覆發作的咳嗽,伴隨喘鳴、呼吸急促、胸悶。早晚症狀較明顯,半夜易咳醒。聞到二手菸、溫差變化、情緒激動時症狀加重。

過敏性鼻炎的特色→持續鼻癢、打噴嚏、鼻塞、流水樣鼻涕,容易出現在早晚溫差大或出入冷氣房。睡覺時因鼻涕倒流咳嗽。流鼻血。

 2.別怕使用類固醇  類固醇亂用當然很糟糕,不過正確使用的話,卻能有效控制症狀,「根據醫學文獻,吸入性類固醇是治療、預防氣喘最重要的藥物,」葉國偉說,但因類固醇可怕的印象深入人心,「乖乖遵從使用的人不到兩成,」他對口耳相傳錯誤觀念而延誤病情為之搖頭。

 類固醇主要的功能是抗發炎。除了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短天數)抑制氣喘緊急發作之外,預防用的是吸入型類固醇,「和口服用法差很多,劑量也差十萬八千里,不能混為一談,」葉國偉解釋。吸入性類固醇不會造成水牛肩、月亮臉,也不會影響荷爾蒙分泌讓孩子長不高,「持續使用能減少發作,避免呼吸道受傷,反而更不需要用到口服類固醇,」他建議家長應和醫生配合,不要擅自停藥。

至於異位性皮膚炎用的類固醇藥膏,是急性惡化期出現紅疹時使用,僅擦在患部,只要按照醫師指示擦,在一兩週內抑制住發炎,就不需要持續,較不會有副作用。

擔心的話,最好跟醫生當面溝通清楚。不要自行減量拖延病情,反而變成要擦更久引起副作用,也不要自己去買類固醇,萬一買錯病情更不可收拾。

3.別為了「斷根」欲速則不達  過敏症狀很容易影響生活品質,不少急於擺脫的人,反而會被焦土政策吸引,例如用燒灼或手術治療過敏性鼻炎,「其實都是暫時治標,也可能再復發增生,」葉國偉指出,除了麻醉風險,還要考慮嗅覺神經會不會受損。

「其實只要用藥方向對,一兩週症狀就會改善,」葉國偉表示,鼻噴劑簡單便宜,長期用也不會傷害肝腎,幾乎大部份人都能靠藥物控制住病情。如果一直無法改善,則須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

某些昂貴的自費治療,應審慎評估,並到醫學中心詢問醫生第二意見。他提醒:「自費治療(或非標準的治療方式)可能需要更多實證醫學研究證明效果,(你要會判斷),如果是世界公認有效的治療,怎麼健保不給付?」

中醫調補,逐步轉變體質

中醫不像西醫分科細,也沒有像抗組織胺、類固醇等快速壓制症狀的藥物,「早期過敏看中醫的人很少,」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說,他12年前開始診療、研究過敏病人,發現近來轉向中醫治療的愈來愈多,「很多醫院中醫科看最多的病就是過敏。」

對西醫來說,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只是過敏不同的臨床反應,用藥原理差距不大。但從中醫的角度,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的體質屬於虛寒,異位性皮膚炎則偏燥熱,處方大不相同。

除了臨床症狀,中醫學也考量病人的情緒、體質、環境,釐清「證型」後再治療。在處理過敏急性期雖略遜一籌,卻比較能解決治本的問題,「是一種漸進式改善,」楊賢鴻說,不少人停掉西藥後症狀會反覆發作,透過中醫轉換體質後,一旦體質改善,停藥後比較不會回到原點。

「中醫的『治』是幫助病人自己好,」過敏免疫專科醫師、也是中醫師許清祥指出,就像森林裡有兔子、老虎、草,兔子突然變少時,「如果是西醫,會直接補兔子進去,」他比喻,中醫卻會衡量三者的互動關係,「減少老虎、增加草,兔子自然會增加,」他說,中醫認為人會不斷變動,就算同樣是過敏,用藥也會不一樣。

強調個人化的中醫雖有老祖宗背書,卻易被質疑缺乏科學證據,難以確認療效的可信度。目前一些受過西醫訓練的中醫師致力研究,楊賢鴻在國際期刊發表過3篇論文,就是以追蹤病人免疫球蛋白抗體IgE的變化,評估中醫常用治療過敏性鼻炎方劑(辛夷散、小青龍湯、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的療效,「在過敏急性期和緩解期用不同方劑,的確能調節免疫功能,改善體質,」楊賢鴻指出,數據支持中醫的確能治療過敏。

過敏樣貌複雜,同樣是過敏,有些人檢測不出特定過敏原,或只在早上起床一直打噴嚏、對溫度變化敏感,但西醫並不會就此特別區隔,「還是用一樣的藥,症狀壓下來就好。中醫卻根據個別體質調補,可以應付天氣變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兒科主任蔡德豐解釋。

中西共治,勝過單獨用西醫或中醫

既然中西醫各佔勝場,「中西共治會比單獨用西醫或中醫好,」蔡德豐認為,例如過敏性鼻炎患者長期鼻涕多,惡化成急性的鼻竇炎時,可先讓西醫用抗生素治療到變成緩解期的症狀:清鼻水,再以中藥治療。

他與西醫小兒科合作開設「小兒過敏體質調理特別門診」,病人只要掛一次號,便可同時接受中西醫看診。急性期由西醫主導穩定症狀,搭配中藥降低西藥用量。緩解期則以中醫調理體質為主,並利用過敏原檢驗、肺功能檢測評估改善程度,「成效不錯。」

他以一位國三生為例,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得很厲害,西藥已用到瓶頸,「剛來時他覺得中醫不會有用還愛理不理,」蔡德豐回憶,整體考量病人身心狀況後,發現患者不但有過敏體質(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平時又愛吃炸雞等速食,之前症狀斷斷續續,升國三因考試壓力而大發作。所以除了改善過敏,也一併處理便秘、情緒緊張,兩星期後穩定下來,一個多月後已漸漸停掉西藥。

雖然中西醫界目前壁壘分明,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說,為患者健康著想,「病人詢問時,我會推薦可信賴的中醫師給他,」並會提醒中藥療效比較慢,剛開始不要貿然停藥,「不管看中醫或西醫,病人能達到最終不需用藥的目標最重要。」

如果運用中西合璧治過敏,應注意:

選擇合格中醫,不道聽塗說相信祕方。盡可能找受過西醫訓練,對西藥有基本認識的中醫,看診時可告知自己在吃哪些西藥。

最好病歷在同一家醫院,醫生能掌握完整的治療過程。

在緩解期看中醫,效果最好。過敏症狀控制住後,抗體反應較不敏感,是調補體質的好時機。

急性期不建議停掉西藥。同時服用中西藥時,因中藥分子量大,應先吃西藥,等吸收進去後再吃中藥,間隔0.5.1小時。

飲食及生活作息要配合。中醫將食物分成寒涼溫熱4種屬性,虛寒體質的過敏人,要少喝冷飲,少吃寒涼食物如白菜、香菇、海帶、豆腐、奇異果、柳丁、西瓜、竹筍等,燥熱的過敏人要少吃零食、可樂、油炸物、冰品。

不要擅自進補。過敏體質也有區別,亂吃補品可能加重、拖延病情,應詢問醫師根據實際需求來補,才不會愈補身體愈不平衡。

就醫小提醒

懷疑是過敏時,可以先看過敏免疫風濕科(各大醫院門診名稱稍有不同),盡快做出正確的診斷,並提供相關資訊供醫師參考:症狀從何時開始出現,什麼時間(季節)、情境下會發作和變嚴重,有沒有合併其他症狀,家人是否有過敏病史等。

抗敏好用工具箱

台灣兒童氣(棄)喘之友會 http://www.allergy.org.tw/
兒童過敏及氣喘病學術文教基金會 http://www.asthma.org.tw/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 http://www.air.org.tw/

冬天到了,要不要貼三九天敷貼治過敏?

三九天敷貼是以熱性藥物做成的外用膏藥,在冬至後的每7.9天敷貼於背部兩側俞穴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以改善氣喘、過敏性鼻炎,預防感冒,「類似冬令進補,」蔡德豐醫師解釋,對已經出現過敏症狀的人會有緩解作用,但服用中藥也有同樣效果,「敷貼適合不愛吃藥或怕針灸的人,」他說。

至於做法相同的三伏天敷貼,則是以「冬病夏治」的原理,在夏至後進行敷貼,增強陽氣、減少發作,「這是古人的經驗,在三伏天時期做效果較佳,但其他季節也可以,」蔡德豐認為,三伏天敷貼屬於預防性,而且對寒性體質的過敏人比較有效,其他體質效果不明顯。

當心!怪怪民俗療法

許多民俗偏方常常拿中醫當幌子,吹噓效果牟利,必須仔細分辨:

Q「一定會治好」、「只要○個月就能100%痊癒」。

在學理上是無法真正「治癒」過敏,不管中西醫都無法速成。

Q 請許多人現身說法,強調這些人都完全治好,故意忽略治療的個人差異和副作用。

對每個人都100%有效的藥物幾乎不存在。

Q 誇大類固醇副作用來為自己的產品宣傳,當效果不彰時,會以「因為排毒病情才會變糟糕」、「都是之前使用類固醇的錯」來推卸責任。

聽到這類說詞時,最好提高警覺,問題發生時可能投訴無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紜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