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雪莉、賴建宇  出處:天下雜誌 415期 2009/02

每年農曆春節的重頭戲,觀眾超過十億人的中國央視春節晚會,今年台灣出身的魔術師,三十三歲的劉謙和三十歲的亞洲天王周杰倫,靠著融貫中西的演出,在觀眾票選前三名受歡迎的表演中,佔據兩個位置。他們靠的是對生活的自由想像、融貫中西的創意和演出。

把台灣的生活與文化外銷出去的,還有愛情公寓。

這個由四個七年級生在○三年創立的交友社群網站,目前已是中國最大交友社群網站,在中國成功吸引超過一千五百萬名白領和大學生會員(台灣則有一百六十五萬名會員)。泛宏碁集團創辦人、以智融創投名義在去年參與愛情公寓投資的施振榮說,這群年輕人的創業滿足現代人的生活與交友需求。

從資源集中的「特許創業潮」,到腦力集中的「網路創業潮」,台灣正掀起第五波創業潮──「生活與文化創業風」。(見五十六頁圖)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產值○七年已經突破六千億元,雇用人數達二十一萬人。(見五十九頁圖)顯然,愈來愈多人把生活與文化當做創業內容。

而令人驚艷的是,新一波創業潮的主角,集中在俗稱草莓族的年輕世代(民國六十五年次到七年級生)。

這群從住宅巷弄中發跡的「草莓創業家」投入的產業,不似早期的食品或紡織的勞力密集加工或IC等技術密集代工,也與十年前的網路創業潮大相逕庭。

他們主要販售生活風格,從真實且身體力行的生活經驗找出商品或服務。在產值和量能上,他們屬於小而美的微型創業家,沒有動輒數千萬元的營業額,卻悄悄顛覆了台灣的創業生態,也開啟從代工到品牌、掀起精緻生活美學的浪潮。

為何他們不愛「喫人頭路」?

是什麼樣的環境孕育了這群創業家?他們打造了如何獨特的事業?

日光炎灼的午後,一群五、六十歲的好友坐在咖啡店裡,話題縈繞在兒女大學和研究所畢業後的職涯。這場對話,讓這群戰後嬰兒潮世代意外發現,他們養出的七年級孩子有著共通的夢想:創業。

他們共同的疑問是:怎麼現在的孩子都不想好好地「喫人頭路」?其實這群父母忘了,正是他們自己提供這群創業家最好的土壤。

草莓世代是台灣最富裕的第一代,不用為生存而拚搏。他們也是台灣鼓勵「兩個孩子恰恰好」年代出生的孩子,他們和父母有著難得的朋友關係。因此,強調自我實踐,也得到父母最多的支持。

他們同時是學歷最高的世代(七年級平均每三位有兩位學士、七位中有一位碩士)、生長在一個網路發達的科技島,聽到太多科技創業的故事,同時從小接收網際網路與全球化洗禮;這讓他們看到世界可以很大、擁抱價值多元。

他們生活在強調美學、品牌的時代。

前魔岩唱片總經理、中子創新執行長張培仁說,「上一代製造業出身的人,在乎人生的米缸要填滿,這一代看的是米缸要漂亮。」

他們天生有些才氣、喜歡美的事物。

七十一年次的林飛比就是草莓世代創業家的典型代表。

穿著白色合身西裝,裡頭搭著短T,林飛比穿出時下年輕的混搭風格。台科大工藝設計系畢業的他學街舞、喜歡設計,父親是中小企業主,母親是慈濟人。畢業那年,他寫了一份商業計劃給父親看,父親給了些金錢與經驗上的支持,他順利在○六年底創業。

林飛比的公司叫「品展」(Pinzaan),網站有中文與英文兩種介面,他說是要把台灣的設計品推展到世界各地。

林飛比第一件推出的產品是台科大學弟邱啟審的作品;當時住在苗栗近郊的邱啟審,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觀察住家附近小型膠帶工廠製作的蜂巢紙而突發構想,他把概念運用在家具上,以蜂巢紙做出手風琴般的環保椅。

這張椅子也顛覆傳統座椅給人不動如山的印象;它拉長時最多容納十六人坐,足夠壯碩的足球隊員一字排開坐下。這個作品因而被命名為「Flexible Love」,就是隨時按照人們的需求變化大小,讓親愛的朋友和家人窩在一起分享。

不到一年的時間,品展就把Flexible Love這件商品行銷到法國、西班牙等十五個國家,各國買家透過YouTube上的影片看到台灣年輕設計師的創意紛紛下單。十六人座、一張一萬八千元的椅子,就這麼一貨櫃一貨櫃渡洋。

林飛比的公司目前僅四人,但年營業額接近千萬元。他和員工辦公的地方是住家,開會地點經常約在咖啡店,免費上網也不一定點飲料。只要有網路和手機,他們可以找到一切資源。
像林飛比一樣有創意並落實的年輕人,現在遍地開花。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溫肇東,以「小而美」形容草莓世代創業家的型態。他認為,第五波創業像是遍地開花,要長大不容易;但「小而美」是另一種價值,有原創性也很好。

台灣新生的「巷弄」創業家

不用大資本,賣出小創意與生活風格,這波創業家雖然家裡沒有北美創業家的「車庫」,卻在緊密住宅的「巷弄」裡,開啟一種新型態的創業文化。

西門町紅樓、台北市東區小弄裡、中山北路林蔭大道旁的小巷、新店郊區住宅的巷弄裡,是這兩年興起的草莓創業家「小而美」的實驗場。

從捷運新店市公所站出來,經過蜿蜒小巷弄,樸拙的民宅裡,游聲堯和目前的伙伴,前建中同窗的曾裕恒,每天就在自家裡,鑽研、玩水泥、做戒指、透過網路與世界買家聯繫。

二十七歲的游聲堯,成大工業設計系畢業後,決定自創品牌,和朋友成立「22design studio」,做的是水泥戒指。原因是欣賞水泥樸質外表給人的冷靜與溫暖。

就在這個家庭即工廠的地方,他們水泥戒指的良率從四○%提升為九○%。水泥戒指最困難之處是不夠堅硬與光滑,為了提高耐受力,游聲堯透過網路,聯繫上台灣清水模營造專家毛森江,直奔台南請專家給意見。他也尋求台科大營建工程研究所教授與研究生的支援,強化作品。

他們搜尋資訊的強大能力,讓他們直接串連上下游,從製造到銷售一手包辦。

製造上,他們與金屬車床廠、戒指工廠聯繫、談判、下單。行銷上,他們努力參與國際工業設計界最知名,位於米蘭的designboom mart設計市集,尋找曝光平台,跟著國際市集到東京、紐約參展。

現在,「22design studio」有八○%的訂單來自國外,所有交易透過網路。一年內,戒指銷售數從每月六十個提升為一百七十個,訂價平均為九百元左右。

如果不是在家創業,多數草莓世代創業家會選擇一個便宜又克難的地點開張。

「Me Works」是提供企業與個人設計網站的系統平台;他們的辦公室雖在敦化南路二段的精華地點,卻與其它兩個組織合用辦公室。裡頭有三個獨立的空間,空間使用由每天上班工作者來的先後順序選擇決定。七年級創業家似乎很習慣同時與多人互動、有隨時切頻的能力。

曾經也是年輕創業家的施振榮觀察,這批生活創業家們一隻腳踩在網際網路上,讓商品價值的實踐更加容易。

這群生活創業家是得天獨厚,懂得透過網路和網絡借用各方資源的「融合者」。他們可以一個人在咖啡店或小空間裡,寫商業企劃、接收訂單、處理客訴。遇到問題就拿出在網路上的本領,彎下身段到處請教和詢問,這是過去世代做不到的。而在IT裡成長的草莓世代,卻把台灣的最強項發揮極致。

一、把個人生活當成新事業

除了創業空間的改變,和前幾代為生存而創業者不同,草莓族的創業是個人生活風格的延伸以及自我實踐。

去年底,一場由台大學務處舉辦的校園演講裡,現場三百多位學生臨時被問及有多少人有自己的部落格,比例竟高達七成。

他們是個「敢於做自己」的世代,在Facebook、YouTube的世界長大,自己是生命的主角,對於存在意義有很深的焦慮。

輔導青年創業的行政院青輔會處長袁芳榮觀察到,這幾年愈來愈多年輕人想當老闆,不想進入大組織做固定的工作。青輔會九十四至九十七年青創貸款獲貸人的年齡分布中,創業集中在三十一到三十五歲者約佔三○%,其次就落在二十六到三十歲的年齡層,佔比二八%。創業有年輕化趨勢。

七年級生近來最熱門、又最容易上手的新創事業之一,就是T恤服飾。兩千年自創T恤品牌的SFA,是這一波的先驅。創辦人朱韻光估計,過去幾年光是自創品牌的T恤服飾有三百多家。因為七年級人人會電腦繪圖、創意很多。

雖然T恤創業失敗的案例不少,但這個現象點出這世代勇於追求屬於自己的事業。

目睹父母為了賣命工作甚至被裁員,草莓世代反省工作的價值。

西門町紅樓的「0416」T恤店,裡頭是溫馨的乳白色。0416賣的是以愛為元素,從衣服、燈飾、植物容器,都強調人的情感元素。這種細緻的情感來自兩位學藝術的六年級後段班男生,陳榮彬與廖振宏。

「0416」創辦人之一的陳榮彬,原是知名廣告公司員工。他說當時是過著每天趕案、生活極度扭曲的日子,「最後決定讓自己的腦子靜下來,享受平淡,重拾創作。」

那天,一位大學女生衝進他們的門市翻衣服,店員詢問她要找哪一件,她說,「要找件娃娃在幫人擦拭眼淚的Tee。」原來女孩剛剛在路上跟男友分手,想要給自己安慰。

「我們覺得給別人一份溫暖、一個無從計量的心意,才是最真實的人生,」養了兩隻貓,喜歡種花而開始設計花器的陳榮彬說道。

想要活出自己的樣貌,讓這群創業家展現分眾又多元的創業能量。

二十七歲的喬琬珊畢業於美國賓大華頓商學院、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高材生。她把商業運作帶入自己有興趣的公益事業,試圖建立永續又能做慈善的品牌「SHOKAY」。

兩年前,她在中國青海省黑馬河鄉,成立牛絨合作社經銷商,與當地三千藏民牧民合作。讓牧民梳下犛牛的毛,再交到上海崇明島由女工們紡成紗,經過設計,目前她的圍巾、衣飾已賣到美國、歐洲等國家的精品店。

事業重心在中國的喬琬珊說,她原本以為自己會選擇和許多人相同的路進華爾街,但她從小在公益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價值。「我們是在尋找意義的千禧世代,不像父母輩為了survive(生存)。想要展現長處和個性,是這世代的habit(習性)。」

二、目標清楚,磨出抗壓性

顛覆草莓族給人無法抗壓的特質,這群創業家的韌性與毅力讓人另眼相看。他們一旦找到自己的熱情,會不顧一切向前衝。

eztable易訂網是五個同學所共同創立的公司。這五位七年級生各自在德意志銀行、李長榮化工、博士倫等公司有過工作經驗後,透過skype討論年少叛逆的夢想,希望像Google一樣打造自己的事業體。

○七年他們募資一千萬,開始易訂網的創業。因他們本身就愛吃,加上有獨特的軟體開發技術,開啟隨時隨地為貴婦、上班族、商務旅客代訂餐廳的服務。

這群大男生的工作室是一個月七千元的小地方,他們月領最低工資,從彰化北上打拚,回到家還是工作。

成員之一的謝智倫成大化工畢業後,被李長榮化工外派中國,月入七、八萬台幣。他卻在前年十二月打了通電話給父母,說希望創業。母親只淡淡問,「有資金嗎?」

幾位大男生幾乎都是用自己的存款以及到海外募資,獨立創業。

問起創業的辛苦,謝智倫說在服兵役時曾跟著海軍艦隊到非洲甘比亞等十個國家,從地球西邊繞,從地球東邊回來。他在非洲看到路有凍死骨,深感,「只要三餐溫暖,生活的要求其實可以很簡單。」

不確定創業之路會如何,但對這群創業家而言,創業必須與興趣強烈結合。

在忠孝東路四段205巷再進去些的狹窄巷弄裡,兩位六十七年次、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的女生洪佩琦、曹婷婷,開了一家金屬飾品店。

小小不到三坪的店面,全是她們的金屬創作。裡頭擺著精工桌,她們背對客人創作,不太搭理客人。

兩個女生在學時曾參加過德國精工大賽的年輕藝術家大獎,一心想走創作,但又渴望有個展示的平台,於是自創品牌。當時父母各借了五十萬給她們,還一直問,「工作室有機會活下去嗎?」曹婷婷的妹妹說,「我是不是要像梵谷的弟弟一樣,不斷支持妳?」

工作室裡的每樣飾品都獨一無二,因為形狀太特殊、焊接太困難,無法量產。兩個女生執拗的脾氣讓她們先顧創作,才顧商業性,不想做沒個性的作品。

「沒賺到錢一定要賺到快樂,要是兩個都沒有,不是浪費嗎?」外表甜甜的曹婷婷個性有些剛強,她說或許是做精工時,一焊就是好幾小時,還得經常解決焊接上的困難,訓練出她們的耐力。

許多人批評草莓世代眼高手低,但他們若是有親自動手做、把產品概念落實與銷售的經驗後,很快就會像剝開洋蔥一樣,看到自己的不足及空泛,然後亟思自我超越。

實踐讓他們踏實,提早學會解決問題,變得有力量。

三、與土地的連結與回饋

草莓世代的創業家還有個不同於以往創業者的好特質,在於他們對自己的作為、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有深刻反省。

哈佛大學歐洲歷史與文學教授、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James Wilkinson),觀察世代間的差異二十多年。他發現千禧世代的一輩很像是六○年代反戰的學生,更熱衷社會服務,想要拯救世界,原因是全球暖化、人權與社會正義的議題持續發酵。年輕人也期待個人能夠對世界產生改變。

這種回饋社會、土地的想法也在台灣的草莓創業家身上展現。

這波創業家的土壤,就像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形容,在「急速壓縮」的生長背景長大,從小見證了台灣從開發中國家高速轉往已開發的生活經驗。

他們成長在台灣推動民主化的年代,也在年輕時刻就遭逢泡沫經濟,有所停頓與反省。

一群七年級生自創「在欉紅」的品牌,想用台灣好吃的熱帶水果做出世界級果醬,更大的願景是提供台灣果農公平的產銷環境。

即便是經營傳統的牛肉干,也有許多對品質的堅持。

 六十五年次的阮啟偉、蔡妹君把在環南市場開了三十年的家族事業「中正肉舖」發揚光大,建立「阮的肉干」品牌。目前是Yahoo!奇摩裡第一大肉干店。

阮啟偉強調吃的品質,不但直接從源頭向屠宰廠及澳洲無狂牛症與非疫區處取貨;他們裝肉干的夾鏈包裝,也採ISO認證過不含戴奧辛的設計,光成本就比一般夾鏈袋貴三倍。

美食作家和觀察家葉怡蘭認為,二十世紀全球都在追求成功與卓越。而二十一世紀卻是回歸自我與土地,她看到許多年輕人務實思考自己與生長地的關係,所作所為因為對土地好,而感到踏實。

被低估的草莓世代以一種野生的力量,街頭巷尾間展開台灣第五波創業潮。他們才開始起步,有人已經提前陣亡,有的還在咬牙摸索,也有人損益兩平、邁步起飛。

這波創業家的產值可能不大,但因為擁抱品質、品牌、設計與生活等軟實力,而給予台灣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的不同想像。

他們也開始重新反思過往「數大便是美」、「進入大企業」的成功價值。他們自信走出小而美、永續創新的商業模式,並擺脫文化卑微感,看到台灣的美好。

這是股不可小覷的原生能量,他們也許會在田野阡陌間走出康莊大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紜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