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三獵物:銀行、資產股、證券商

文/印和闐

中資已經來到台灣,他們要買東西。銀行、資產股、證券商是三大優先領域。中收股、電子股是長線標的;短線要挑準備「賣身」的。

我在二月的本刊專欄曾經表達台股可能彈到六千點的看法,結果加權指數到五月中已經衝到六千五百點以上;不過當時我相信這是一個熊市反彈,如今依然如此判斷。

這次全球的反彈是由中國A股帶起來,中國市場上升,既帶給亞洲以及全球市場信心,也帶給其他亞洲市場流動性,因為A股帶港股,港股獲利了結後買其他亞洲市場,亞洲市場好轉,全球也跟著好轉;台灣市場也是一樣,檯面上,中國移動打算入股遠傳電信,檯面下,根據寶來投信香港的朋友表示,一堆中資老早利用各種管道錢進台灣,雖然央行帳上的外匯存底沒有增加多少,但是溜進來的中資都是敢賭敢拚的勇敢錢,一下子台灣資金市場的貨幣乘數大幅拉高。雖然景氣不佳,但是股市若要拉到比我預估的六千點還高,完全是可能的。只是能再漲多久,沒有人可以知道。

電信、高鐵若被拿下 台灣自主權將拱手他人

中國移動打算入股遠傳這件事,外資圈的評價非常正面,有人認為台灣股票市場的本益比至少直接往上跳三級,從權值股的平均本益比十五倍跳到十八倍,也有人認為這是台灣與中國的資本連結(Capital Link)效應;在我來看,這是人民幣解放台灣的開始。去年四月本欄討論過台灣最可能被主權基金攻擊的標的,扣掉未上市的中油與台電不算,其中一個是電信,另外一個是台灣高鐵,一旦這兩個重要領域被不友善的外國資金拿下,台灣實際上就已經喪失對自己的控制權。

每當想到台灣主權或是企業控制權可能旁落,就令我憂心忡忡,難道台灣就真的要這樣慢慢地賣給中國?然而,○七年十月荷蘭銀行拆解出售給三家銀行的故事告訴我,世界上沒有不可以賣的股票,只要有適合賣出價格,一切都是可以談的。我的解讀是,基本面頂多支持股價到六千點,要攻到六千點以上多高的幅度,就看台灣的企業準備怎麼把自己賣給別人。

○七年荷蘭銀行的股東會上,成立一八二年的荷蘭銀行,被避險基金TCI重炮質疑績效不彰,二○○○年到○五年股價幾乎不漲,○六年的壞帳還比前一年增加一九二%,於是該基金要求管理層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維護股東權益,包括出售公司都應該考慮。在龐大的股東壓力之下,荷蘭銀行原本要跟英國巴克萊銀行對等合併,結果比利時的富通銀行(Fortis Bank)與英國的皇家蘇格蘭銀行(RBS)以及西班牙的桑坦德(Banco Santander)三家銀行聯合起來提出更優惠的條件,把荷蘭銀行拆開來合併,經過幾輪搶標,最後三家銀行聯盟以九八三億美元的歷史天價,高出對手巴克萊銀行九‧八%的價格,買到荷蘭銀行的股權,成交時間在○七年十月,正好是這一波行情崩盤的開始。對此,原荷蘭銀行的執行長Rijkman Greonink感歎,荷蘭銀行只能賣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儘管Rijkman十分自責,但是九八三億美元的現金,在一年半後的○九年四月初,不但可以買到匯豐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蘇格蘭銀行、富通銀行、桑坦德銀行、富國銀行等十七家歐美主要的大銀行,還有一點零頭現金可以找回。當初買下荷蘭銀行的三家銀行有兩家算是破產,桑坦德銀行也頂多剩二百億美元市值;世事難料,當初賣掉荷蘭銀行的股東,包括持股將近一○%的荷蘭女王,原來才是最後關頭可以微笑的贏家。

中資最可能收購的三個領域,趁機搶進

把場景拉回台灣,中國中鐵希望投資台灣高鐵,中國移動想要入股遠傳電信,雖然沒有成真,但是未來的方向已經指的很清楚,就是中國的資金已經要到台灣來,他們要買東西,台灣要有心理準備,未來有些東西要準備賣給中國。如果只是單純的投資,就是看本益比以及配息率,如果想拿到控制權,就是看股價淨值比的變化,台灣的強勢企業他們也不會想要,包括半導體、面板以及大部分的電子股,拿下來如果不會管,或是像聯想一樣併IBM,弄到最後人跑掉大半,這樣的購併終究會失敗收場。

比較可能的收購,可能優先出現在三個領域:首先一定是銀行。中國與台灣的銀行大小市值就差得非常多,股價淨值比也高於台灣,中國的銀行股價淨值比多在兩倍附近,台灣的銀行大部分則還在淨值上下交易,這部分的購併非常可能出現在二線銀行以及二線金控。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暫時沒有金融控股形式的監管架構,銀行歸銀監會,保險歸保監會,證券以及投信歸證監會,因此大型金控除非把證券子公司賣掉,然後再把壞帳清乾淨,否則比較有可能被購併的反而是二線銀行。個人看法,某家清掉證券子公司的金控,又同時持有台灣大型銀行的關鍵股權,各個策略股東又有撤出的打算,非常可能是第一個出現中資入股的金融機構。

第二個領域應該會是有土地資產的公司。以目前的台灣生活型態,對於中國的中產階級或是富裕人士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隨處有小吃的便利以及良好的醫療品質,整個中國都沒有那麼方便的地方。廿年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時候,當時的青年導師金觀濤、劉青峰,以及多位當時的民運領袖,現在多住在台灣。中國的企業深知在台灣蓋房子賣給大陸人是非常有市場的,因此地段良好的資產股、有能力開發一整個社區的台灣上市企業,對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會是有吸引力的;以目前深圳華僑城出現過的每平方米十七萬人民幣價格的房地產,相當於新台幣每坪約二四○萬元,就可以知道台灣的資產股只要有良好地段的土地,有機會蓋豪宅的,就有機會吸引中國資金進場。

沒有不能賣的企業 只有不適合賣的價格

第三個領域會是證券商。自○八年底以來,各中資券商已經跟很多台資券商洽談入股以及合資的事情,主要的原因在於台資券商仍然有一些期貨以及新金融商品的優勢;如果還有資產管理公司,更可以幫助中資券商管理未來可能的QDII業務。台資的券商普遍規模比中資券商小,股價淨值比也多半比中資券商低,如果再加上大股東的持股不太夠,那麼未來出現經營層變動或是出現合資的可能性就不小。某家券商同時有期貨以及專做ETF的資產管理公司,股價頂多只有淨值的一‧五倍,就購併的角度來觀察,是非常便宜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收成股多半是在中國的台商贏家,電子股也通常在全球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通常這類公司的錢只要自己賺就好,不必看人臉色,股東持股也比較實在,中資能夠上下其手的地方反而少。這一類的標的是未來QDII進來投資的主要對象,長期比較有機會;投資人若要享受短線快速增值,還是要挑準備賣身的,或是可能被惡意攻擊的,相對比較有投機成功的機會。正如前面所主張,沒有不能賣的企業,只有不適合賣的價格,台灣的投資人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提高一點中國資金併購的成本吧!(本刊專欄作者,現任職證券金融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紜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