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 三代和樂

作者:吳佩儒                                        出處:親子天下

隨著家庭結構及女性就業人口的改變,隔代教養家庭日增。
如何掌握基本原則,正向面對教養觀的世代差異,是現代父母不容忽視的課題。

媽,下次小健不乖乖吃飯,時間到了就把飯菜收起來,他才不會得寸進尺。」三十五歲的王雅容下班後到婆家接兒子小健,一進門就看見婆婆手拿飯碗追著小健跑。雅容見狀後再次提醒婆婆,但婆婆只回了一句:「把飯菜收起來,難道要小健餓肚子嗎?」沮喪的雅容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種教養不同調的情形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九十五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結果顯示,已婚女性在最小子女未滿三足歲前,由祖父母照顧的比率近二成五。近二十年間,隨著女性就業比率增加,將子女委由父母親及其他親屬照顧的比率,則上升超過七%。


現代家庭由祖父母協助教養的比率增加,不同世代為了教養而出現摩擦也愈來愈常見。

對「教養」的詮釋有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表示,不同世代在教養上出現衝突,最重要的癥結在於:雙方對「教養」這兩個字有各自的詮釋。以常見的吃飯為例,老人家認為孩子要有規矩,不能吃得亂七八糟,不會自己吃就由大人餵;年輕世代則鼓勵孩子學著自己吃飯,即使餐具拿不好,讓食物掉滿地也不要緊。當雙方對同一件事的教養認知有落差,難免出現爭執。


不同世代對「教養」的詮釋有異,源起於不同世代對「何謂好孩子」的觀念不一致。上一代的父母認為好孩子要有規矩、有家教,現代父母則期待孩子具備自主意識、可獨立思考。雖然這兩種觀念並不衝突,但因為看重的部分不同,表現在教養上的行為自然就會有所差異。

「代間共親職」逐漸受重視

由祖父母協助教養雖然易出現教養不同調的問題,但也有其優點。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共親職」(co-parenting)是很重要的核心概念。過去共親職主要強調夫妻共同參與教養工作;但隨著隔代教養愈來愈多,共親職的概念也逐漸擴展到世代之間,也就是代間共親職。


林如萍表示,經研究調查,國內年輕世代對老人的態度並不是很友善,且普遍對老人存有保守、沒用、不活躍ÿÿ的刻板印象。調查也發現,祖孫互動愈頻繁且良好者,對老人的刻板印象愈低、態度也愈正向。換言之,代間共親職能增加祖孫互動機會,若互動良好,更有助於孩子對「老」建立比較正向的觀感。

面對教養不同調的四大原則

對現代家庭來說,隔代教養已成為常見選擇,該如何妥善處理教養觀不同的難題,讓代間共親職更和樂,是年輕世代父母的重要功課。


建議年輕父母首先要與長輩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在彼此願意信任、溝通的基礎上,包括教養問題在內的爭執自然會減少。不過,教養觀的世代差異既然無可避免,在遇到問題時,掌握處理技巧仍然很重要,以下提供幾項實用原則:


1 主動了解對方


處理教養不同調時,首先要還原對方的角色:你面對的是孩子的祖父母、伴侶的爸媽,不至於會出現傷害孩子的意願。接著還原情境:試圖揣想,為什麼對方會有這樣的教養行為。透過這兩個步驟,可更容易找出問題的原點,同時讓負面情緒得以緩和,達到良性溝通。


一名女性友人曾向林如萍表示,每次她幫孩子買書,婆婆總是抱怨太浪費。後來她和先生長談,發現婆婆與公公的婚姻關係並不好,在公公掌握經濟大權的情況下,婆婆只能在有限範圍內張羅生活,所以除了填飽肚子外,在婆婆眼中,把錢花在其他地方都是浪費。了解婆婆過去的生活經驗,她轉換心態再去溝通,讓婆婆知道孫子看的書大多是從圖書館借來的,但偶爾也該擁有一、兩本自己喜歡的書,雙方各退一步後,爭執就不再發生。


老年世代的生活經驗,會反映在教養行為上,年輕世代若主動換個角度想,進入他們的情境去思考,比較能夠理解,溝通也會變得更容易。


有人會質疑,教養觀不同應該相互溝通,難道非得由年輕世代單方面去做?林如萍認為,與其期望老人家來了解自己的心境或處境,相對較容易做的是年輕世代主動出擊,進一步溝通,而不是一味要求對方配合。


2要求對方前,先反思自己


年輕世代在提出任何教養要求時,先想想自己是否也能做到,不要輕忽執行的困難度。若長輩確實不方便或不願意做某些教養工作,年輕世代就該自己做,切記在教養工作上,長輩是協助而非取代。


任職於出版業的許文蕙,對幼兒閱讀非常重視,特別提醒婆婆每天晚餐後陪孫女讀圖畫書,但每次回到家祖孫倆總是在看電視。婆婆告訴文蕙,孫女根本靜不下來聽故事,文蕙認為這是藉口,為此和婆婆起了多次爭執。某天文蕙休假在家,想陪女兒讀圖畫書,這才發現女兒完全坐不住,錯怪了婆婆。


每當長輩沒照著自己規劃的教養內容去做,年輕世代最常犯的毛病就是:不去正視長輩遇到的困難或狀況,就只急著下指令,心生不滿。


其實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出現的教養問題也不同,在「期待」其他照顧者達到理想標準前,應該自己先做做看,確認實際的狀況或問題。


了解長輩所遇到的教養困難之後,年輕世代也別忘記提供具體的協助或改善方法。以文蕙的例子來說,如果孩子剛開始真的對圖書畫沒興趣,不妨準備一些以圖畫故事或律動為主題的影音光碟,請婆婆陪孩子看。當然,長輩畢竟年歲較大,照顧孩子難免有其限制,針對長輩未執行的教養工作,年輕世代也有責任親自去補足,而不是只有抱怨,將教養責任全推給長輩。


3掌握原則,看「大」不看「小」


教養是門大學問,各種問題都可能發生,年輕世代應該針對大原則與長輩溝通,雙方達成共識,而不要拘泥於細微末節的做法或觀點。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基礎上,對於細節做法不妨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任職於服務業的吳佳蓉有兩個就讀小學的兒子,接送工作由公公協助,但佳蓉不喜歡讓兒子吃甜食,對於公公每天買布丁給兒子吃頗有微詞。雖雖然多次溝通,公公卻認為小孩子肚子餓,吃點心又何妨,雙方就為了要不要買布丁而爭執不斷。直到佳蓉聽朋友建議,與公公商量改買鮮奶、土司這類非甜食類點心,並說明不宜讓孩子吃過多甜食的考量,公公才終於接受,改買其他點心。


不同世代在面對教養爭端時,常會流於只執著在做法或內容,而忽略了溝通原則。起初佳蓉和公公溝通時,就是忘了回歸原則:「孩子吃太多甜食不好」,其實只要掌握重要原則,自然就能理出新的方法。


4善用「第三者」做溝通橋梁


溝通的方式其實非常多元,建議年輕世代可委請長輩比較信任或接受的人,像是小姑、伴侶、其他長輩、鄰居或專業醫護人員,適時協助自己傳達想要溝通的內容。


產後辭去工作的專職家庭主婦張怡欣,因為要不要帶兒子注射預防針的問題,和同住的婆婆起爭執。某天,先生的堂姊到家中作客,怡欣突然想到堂姊是護士,或許可以請她幫忙。最後在堂姊親自出馬溝通的情況下,怡欣的婆婆終於可以接受,讓怡欣鬆了一大口氣。


直接溝通是最快速的方法,卻也容易產生衝突。在教養議題上建議輔以間接溝通的方式,由適合的「第三者」出面居中協調。在邀請第三者進行溝通前,記得先讓對方理解自己遇到的困難、要溝通的想法,不宜涉入過多情緒,應該就事論事。

不同世代需要更多尊重與支持

不同世代擁有各自的角色,在面對教養議題時,應該尊重彼此,在情感的基礎上相互支持。尤其身為年輕世代,更要懂得以正向態度去面對不同世代的教養差異,減少教養衝突,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促使下一代與上一代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紜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