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惱的父母,焦慮的孩子

我從幾年的帶領親職教育小組當中,學到了什麼呢?這個我所待過的多樣的社團之祕辛,就是它的苦惱。由於難以在我們所繼承的複雜世界中找著悠遊自在,我們便設法用種種東西來充填孩子們生活的空間:生日時的娛樂活動、補習、滿是玩具和設備的房間、家教和治療師。然而物質的樂趣卻買不到心靈的平靜。而種種過度都導致更加地不安—父母們擔心他們的小孩承受不了這種高尚的生活方式,攀登不了自己為他們所打造的山峰。

在一心想為孩子處理正確的期待當中,父母們不僅在物質上過度縱容,也在情緒方面寵壞了他們。許多父母自己有過不愉快的童年回憶,曾經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是在決定方面有所參與。為了消除過去的種種失當,他們卻矯正得過了頭—他們高估孩子自我表達的需求,而把自己的家務事變成了小型民主制。然而,他們在家中所維護的平等,並沒有給予孩子自尊的感覺,而是散發令他們訝異的訊息,即自己的父母在管教上缺乏主見。由於拒絕自己成為權威人物,這些父母並沒有賦予權力給孩子,反倒使他們感到不安。

現今孩童教養最令人擔憂的,就是父母物化了孩子的成就和感受的方式,並忽略了協助他們發展對於他人的責任感。我在所講演的世俗高中一位孩子死亡時看到了這樣的例子。悲劇發生的隔天,成人們分駐校園各個角落,讓孩子在情緒低落時有人可以交談。並沒有什麼mitzvot(聖潔的善行)來代表過世的孩子,也缺少在社會責任方面經過規畫的課程。在宗教社群裡頭,學生可能幫忙準備晚餐並遞送到該家庭,或是護送年幼的弟妹放學回家。在純世俗社群中的這點強調,是要讓孩子的自尊保持完好,並讓心情有所提振。

親職教育的新近趨勢,是為孩子抵擋情緒上或生理上的不適。我不能怪罪父母們在夜間新聞報導這個暴力而險象環生的社會時反應得慌張失措,可是當中不少人卻在過度保護自己的子女。他們沒有給孩子機會,學習在家庭或學校外頭自己隨機應變。這些父母所擔心的不只是暴力:他們也相當警戒自己所感受到的極為不確定的未來。由於有心讓孩子為這個位置的領域做準備,他們設法給孩子配備種種技能,方式卻是讓他們上許多課,並迫使他們去競爭、去出頭。

在這種溫室環境裡,孩童得到充分的注意以及世俗的物品,卻也為之付出了代價。他們很快就學會不要顯露太多的不快、失望或沮喪。他們必須擅長各種事情,且隨時都有好心情,因為自己就是父母成功的標誌。

我逐漸認為,我所輔導的孩童身上的許多問題,都起自兩個來源:在競爭性世界中的沉重壓力,以及他們下意識認定自己對父母有多超乎尋常的重要。我回想起兒童們的慢性疾病、他們的社交煩惱、學習障礙和在校注意力的問題。孩子們若想違背父母不切實際的期待、恢復若干掌握,以及抗拒被像偶像那樣地崇拜,難道還有比裝病或是無法出頭更好的辦法嗎?

猶太之道:中庸、慶幸及祝聖

透過研讀並實踐猶太教義,我體會到,我商議的父母所落入的陷阱,正是由他們自己的善意所設下的。為了決心給孩子所需的一切,以便在這種高度競爭的文化中成為「勝利者」,他們忽略了上帝所給予我們最神聖的禮物:當下以及每位孩子個體的力量及聖潔性。

猶太教在親職教育方面提供了相當不同的觀點。藉著給最世俗的當下觀祝聖,該教義訓示我們,偉大並不只存在於壯觀而輝煌的成就中,更在我們日常微小的努力和行為裡。猶太教為我們顯示,大家並不需要被這個失去理智、物欲橫流的社會所吞沒—我們大可以從中取用有價值的事物,而不必全然被淹沒。

猶太生活的三項基本原則就是中庸(Moderation)、慶幸(Celebration)和祝聖(Sanctification)。不論我們湊巧處在何種文化之中,透過這些原則,我們就可以達成平衡的生活。猶太之道便是持續地研讀、學習、提問,以及教導這些原則。藉著將之應用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丈夫和子女身上,我在不穩定的世界裡發現到某種意義和依託。在職業生涯裡,我見過不少家庭因為這種觀照其生活問題的新視角而轉變。

中庸的原則教導我們同時去做兩件看似互不相容的事情:熱烈擁抱神所造設的物質世界—「神看著是好的」—同時實行自律。猶太教釐清了我們對待這世界的妥當觀點。我們無意於跟動物較勁,它們憑著本能行動;外教者崇尚的是自然以及本身的感受;天使們不需要跟欲望鬥爭;苦行的人則戒絕凡間的享樂。神在造人時,刻意賦予了深刻的渴望和自由的意志,至於要加以善用或誤用,則全取決於我們。

中庸導致了第二項原則,即慶幸。我們恰當並熱烈地感激、擁抱神的禮物:換言之,我們感激、感恩並聚會慶祝。慶幸有上百種形式:猶太人的祈禱儀式,包括了為食物、彩虹、新衣、僥倖脫險、休息一天、初次做某事,甚至地震而祈禱(最後一種祈禱可以約略轉譯成「哇,神哪,你真是力大無比!」)。而藉著年復一年接連的大大小小節日,也很容易達成聚會的要求。

猶太人的慶幸觀,在十九世紀德國首席拉比山普森‧拉菲爾‧希爾施(Sampson Raphael Hirsch)所講的故事中得到很精采的說明:「拉比告訴信眾,他打算到瑞士走走。『為什麼是瑞士呢?』他們問他。『那裡又沒有什麼猶太社群。旅行得這麼遠有什麼理由嗎?』拉比答覆道:『我可不想再碰到我的造物主時,讓祂對我說:『什麼?你從來沒有看過我的阿爾卑斯山嗎?』」

慶幸和感恩是在猶太教和猶太人養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概念。我們所得到的建言是隨時注意,一有機會就感謝世界的豐盛以及自己的好運(不拘何種形式)。藉著猶太教注重靈性的曆法、儀式和祈禱,它為家庭提供了許多實現和教導感恩和愉悅的方式。

第三項原則祝聖,是種對日常行動和事件中神聖性的認定程序。自從公元七○年耶路撒冷第二聖殿被毀以來,最偉大的聖地便不再是會堂,而是我們自己的家。猶太傳統中,某個代表家的詞語,就等同於敬拜之屋的字眼:mikdash me’at或「小聖地」。和自己孩子一同用餐的飯桌就是個祭壇:它有潛力成為這顆行星上最為聖潔的所在。

在猶太傳統中,若干規矩的訂定,是要協助我們聖化自己所有日常的事情,包括從對待配偶的方式,到對待子女、幫助理家,乃至對待寵物的方式。也有規則是用來責罵、讚美以及早晨的敬語和夜間的就寢,因為在猶太的傳統裡,任何活動都是神聖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紜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